上海交通大学杨国源教授讲座通知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6-30浏览次数:1872

应新葡萄8883官网AMG邀请,上海交通大学杨国源教授将于72日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欢迎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积极参加!

时间:7214:00

地点:科学园2E411

题目:干细胞对卒中的治疗以及向临床的转化研究

讲座内容:

实验提示干细胞对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有很大的潜力,其可通过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和内皮细胞以替代死亡的细胞,修复脑组织;或是通过分泌营养因子促进缺血后血管新生和神经再生,从而促进缺血动物神经行为学功能重建。但是干细胞治疗卒中仍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首先,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缺血组织中的存活率低。我们通过用褪黑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预处理,然后移植到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的缺血周围区,发现褪黑素通过激活ERK的磷酸化明显减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缺血大脑中的凋亡,并且促进其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减小缺血性脑损伤。为了促进移植的干细胞向缺血区迁移,我们通过利用磁性纳米颗粒对内皮祖细胞进行标记,在静脉移植的同时用磁铁进行靶向吸引,使内皮祖细胞向缺血区靶向迁移,促进了神经行为学功能的修复。以往用干细胞对缺血进行治疗大多采用单一细胞,而我们同时移植神经干细胞和血管祖细胞到缺血大鼠的脑中并对其疗效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单一的干细胞注射,同时注射这两种干细胞能显著减小脑梗死体积,促进神经行为学功能的修复。

目前对于移植到体内的干细胞缺乏有效的、定量的长期示踪方法。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多功能探针即碘-125标记的超顺磁性氧化纳米颗粒(125I-fSIO4@SPION),该探针将结合磁共振成像、核医学成像以及荧光成像,对多种注射方式移植到缺血大鼠体内的125I-fSIO4@SPION标记的MSC进行示踪。结果证实静脉注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集中在肺中;脑立体定位注射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则会通过胼胝体开始向缺血区进行迁移;动脉注射会导致大鼠死亡率的增加。实验结果提示静脉注射的无创性和同样能促进神经行为学功能的修复,将来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更大。

综上所述,通过对干细胞从基础向临床研究转化的几个关键问题-存活、迁移以及示踪进行全面、详细的研究,为干细胞的治疗从基础向临床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杨国源教授简介

杨国源,上海交通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获上海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从事神经外科医教研工作。1989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博士后。1991年任密西根大学医学院讲师、助理教授。2001年起任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副教授、教授。2008年全职回国,任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副院长(2008-),兼任国际脑血流及脑代谢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协会理事、中华神经病学神经生化学组委员与上海医学会脑血管分会委员(2010-)。另外,担任国际一流杂志CNSNT副主编、Stroke编委,国内脑血管病专业杂志的编委。曾获美国NIH等基金资助共十余项。回国后,又先后获得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和上海浦江人才计划等项目的资助。长期从事神经生物学,特别是脑血管疾病的转化医学研究。主要成就包括:1)首创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2)首创大鼠脑出血损伤模型;3)首创小鼠脑血管畸形模型并对血管发生发育及病变机制进行基础研究;4)首先应用转基因技术对缺血性脑损伤进行治疗;5)应用各种生长因子以及各类干细胞对脑缺血动物进行干预治疗;6)应用同步辐射血管造影和双光子显微镜等先进影像技术活体实时观察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共发表SCI论文180余篇,影响因子700多分,被引用5000余次。